【防治校園霸凌】網路霸凌的防範與應對:全校式經營策略

過去對於校園霸凌事件,多半由班級導師介入處理,採取個別輔導的案例模式;有時學校心理輔導人員也會參與霸凌者或被霸凌者的後續追蹤觀察。然而如此個案式零星的處理方式,是屬於較消極的作法,對於未來校園霸凌事件比較沒有防堵的作用,而且前人處理的經驗也難以累積傳承。

校園霸凌的先驅研究者Dan Olweus對於校園霸凌的防範與應對,提出多元整合式的全校式策略(Whole-School Approach),也就是從學生,教師,校方人員與家長各方面多管齊下,提升整體校園學習與學童成長環境的警覺意識,遏止漠視的消極態度。此一全校式策略可大致分成四大要素:

(1)    初步問卷調查:

使用Olwues研發的霸凌問卷進行調查,使學校人員,包括教師、行政人員、與學生,都意識到校園霸凌問題。問卷結果也是未來預防措施與其成效的立基點。

(2)    家長知能宣導:

教師需積極建立與家長聯繫溝通的管道,並協助提升家長對於校園霸凌的認識;此時可提供初步問卷結果以供參考。

(3)    教師班級管理:

班級教師針對該班狀況制訂相關班規,並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或溝通面談。常見教學活動包括角色扮演或作業,讓學童建立同理心並認識霸凌的應對方法。

(4)    其他配套措施:

除了班級教師的個別輔導,校園心理輔導人員也應參與瞭解。教師可搭配合作學習活動以建立正向班級風氣,減少社交孤立;並利用日間午餐或客餘休息時間加強觀察監督學生間互動狀況等。

由Olweus領導的「校園霸凌防治計畫」(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立基於其自身實證研究,已推出適合各年齡層的模組,教師教學版,與家長關懷版等,於北美地區廣泛使用。在此防治計畫中,也包括二套針對「網路霸凌」而開發的教材: Cyber Bullying Curriculum for Grades 6-12 與Cyber Bullying A Prevention Curriculum for Grades 3-5;對象分別為國小中高年級與國高中生,均包含教師手冊與互動影音CD-ROM。 其指出,網路通訊工具是網路霸凌的載體,教育者與家長除了應提升己身對一般校園霸凌的警覺性,更應加強資訊工具的素養與技能,方能更有效查覺與即時處理網路霸凌事件。

不同於以往校園霸凌,網路霸凌有可能產生沒有特定加害者或多重加害者的狀況;霸凌研究學者Rigby、Smith與Pepler (2004) 將霸凌行為分成有意與無意兩種,然而無意的霸凌行為傷害可能更甚。例如,一張被修改的搞笑照片被全班同學廣為轉寄,導致照片中人物徒增各種難聽綽號或被嘲笑的窘境。雖然一開始修圖的同學責無旁貸,然而其他所有轉寄照片的同學也都是這種網路霸凌的幫兇。一般霸凌事件中的角色可大致分成加害者,受害者,與旁觀者;以往旁觀者能採取的行動有限,頂多只能事後冒著風險偷偷去報告師長。在網路空間中,所有電子郵件收件者與瀏覽網站的人均是所謂的旁觀者,加上師長對網路空間很難時時監控;此時, 同儕旁觀者擴大散佈而加重的殺傷力是很大的;反過來說,旁觀者可以幫忙將訊息傳給師長以協助遏阻後續傷害的力量也是很大的。未來網路霸凌預防與應對教育,應多著重在旁觀者採取正確的行動開始,建立正面積極的校園環境,方可遏止校園暴力的滋長。

資訊來源:網路霸凌的防範與應對:全校式經營策略 – 網路霸凌 – 網路素養 – 數位素養 (eteacher.edu.tw)

學生事務處生活輔導組提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