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校園霸凌】「一群人欺負一個好人的故事」校園霸凌背後,充滿人性的「黑羊效應」心理學

2019/09/02–上週在新莊某國小內有一名 14 歲少女遭多人圍繞並輪流上前賞巴掌,期間出現言語辱罵與恐嚇,圍觀者也不時傳出「她哭了耶」、「右勾拳」、「打大力一點」等訕笑。這段霸凌影片長達兩分鐘,但現場不知道持續多久。為何校園總是容易迅速成為霸凌的案發現場?從心理學角度分析 ,它通常來自於一種焦慮的群體效應——如果大家都這麼做,但我也跟著做,好像就不會有錯。

上週五(8/30)爆怨公社粉專上公開了一段在新莊某國小校園內的霸凌影片。片中有十多人圍繞一名女孩,先命令她在教室中庭罰站,隨後多人輪流上前抓住女孩的頭、連續賞巴掌,及不斷出現言語辱罵恐嚇。圍觀旁人也不時傳出「她哭了耶」、「右勾拳」、「打大力一點」等幫腔與嘲笑。

 
影片近兩分鐘時間,現場不知道持續多久,對受害者而言已經是最漫長的時光。看到這則新聞,對於當事人、曾有類似經驗者,或知道身邊有朋友受過霸凌的你,都再次被喚起某種不舒服的記憶。我們也由此更進一步問,為什麼霸凌並非偶發特殊事件?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校園為何經常成為集體霸凌發生的場所?

「黑羊效應」:一群人欺負一個好人的故事

我們可以從心理學上的名詞「黑羊效應」談起。它指的是一群人欺負一個好人,並有其他旁觀者坐視不理的詭異情況。

在我們成長過程經歷的團體生活中,或多或少有過類似的經驗——你感覺到班上有一個大家可能都不怎麼喜歡的人,雖然他也沒有真的做什麼可惡的事,但眼見這場排擠行為會納入越來越多人幫腔、欺凌行為越來越加劇,到最後弄得好像受害者真的是一個萬惡不赦的人。

在「黑羊效應」理論中分為三種人。第一是「黑羊」,即受害者本身。大多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也經常陷入無可逃脫現況的無助情境裡。第二是「屠夫」,即加害者、攻擊黑羊的一群人。他們通常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但因為發現做這件事可以被接納,於是就跟著一同加入。第三是「白羊」,即旁觀者。他們目睹事件經過,但不願或無法採取任何行動。

以黑羊效應帶入校園霸凌事件,有幾個可以特別關注的心理狀態。首先,「黑羊」最容易產生的內心在於「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但又無法改變現況,繼而想要對「屠夫」們詢問理由或表達善意。然而,他們往往得不到解答,且這樣的「示好」將增加屠夫心裡的罪惡感。

屠夫因為罪惡感的加成,而更想為黑羊貼上標籤,證實黑羊真的做錯了什麼。除此之外,他們還會開始呼朋引伴,說服他們同意自己的看法和作為,以掩蓋良心譴責。最後,越來越多人加入屠夫的群體,也就演變成我們常見的霸凌現場。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裡,可能都有經歷過以上這些角色。於是,我們可以怎麼去面對校園霸凌現場?你曾經感受過的手足無措、不知所以,又可能來自於什麼?

資訊來源:Shanni專欄作家-女人迷WOMANY.NET

學生事務處生活輔導組提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