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宣導】夏日戲水遊樂趣,戲水不再釀憾事,救溺方法學起來!

夏日戲水遊樂趣,戲水不再釀憾事,救溺方法學起來

臺灣四面環海,全島特殊的地質地形造就了許多奇特的地理景觀及優美的海岸風光,也是民眾喜歡在連續假期間出遊的首選,但這些美麗的背後卻也潛藏著許多陷阱。

依據教育部體育署學生水域運動安全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如表109年&110年溺水案件)學生溺水死亡事故主要以海、溪河流以及湖或潭最多,例如花蓮七星潭、高雄旗津、宜蘭內埤等海岸最常見的「陡降型海灘」,在離岸十至數十公尺之外地勢陡降,造成「反捲流」,當長浪一來,人很容易就被捲到外海;「離岸流」─石門白沙灣、墾丁南灣屬於這種地形,看似風平浪靜的水域卻隱藏著殺機,離岸流強大的拉力常讓人無力游回岸上而發生溺水意外;「瘋狗浪」─以臺灣東北角海岸、基隆外木山、新北市三貂角、台中清水北防沙堤等地最常見,因遠處傳來的波浪進入淺水區後破碎,轉變成驚人衝擊力,很容易將站在岸邊或是礁岩上的人捲入海裡。

除了海岸之外,溪流、水潭也是民眾喜歡戲水的地方,溪水暴漲發生的時間可能只有5到10秒之間,紅十字會提醒民眾,一旦發現平緩溪流中,出現同等速度的「齊頭水」、「水面混濁」或是「突然水流加快」,就要盡快遠離水域。

體育署提供自救跟救人的「防溺10招、救溺5步」,謹記在心,從事水域活動時也許就能有效避免憾事發生。

救溺5步

除了「叫、叫、伸、拋、划」救溺5招,遇到溺水者即使情況再緊急,仍應牢記三原則:岸上救生優於下水救生、器材救生優於徒手救生、團隊救生優於個人救生。

防溺10招

體育署呼籲,民眾從事水域遊憩活動時,務必確實掌握自身能力,並做好風險評估,隨時注意環境變化,遵循「防溺10招」。

1.戲水地點需合法,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

2.避免做出危險行為,不要跳水

3.進入陌生水域,戲水游泳格外小心

4.別落單,隨時注意同伴狀況

5.下水前先暖身,千萬別穿牛仔褲

6.不可在水中嬉鬧惡作劇

7.身體疲累狀況差,先休息充電別下水

8.不要長時間浸泡,小心失溫

9.注意氣象報告,現場氣候不佳別戲水

10.加強游泳漂浮技巧,不幸落水保持冷靜放鬆

決定命運の4招-水中自救完整版 – YouTube

溪河流 自救救人篇 完成檔 – YouTube

建議不要前往新興秘境探險,除因地處偏遠救援困難外,又因不諳當地水性與一時興起戲水,忽略開放性水域之危險性,請務必學生注意水域安全。

另外體育署提供「新版救溺5步-救溺特攻隊」(國、臺、客語版本)學生水域安全宣導長、短版本影片,同學可至(救溺特攻隊-Final-0628 – Google 雲端硬碟)查看。

有關學生水域安全資訊,同學可逕上學生水域運動安全網(學生水域運動安全網 – 教育部體育署-學生水域運動安全網 (sa.gov.tw))參考。

學生事務處生活輔導組提醒您